同归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何惜一行书 祝好!




关于故人长绝 -




这几年在思考,该怎样摆正自身的位置,于时代,也于我所热爱的故土。我始终是想让自己伟大的,享有同生同死共存亡的精神只因为相信征途是星辰大海。明楼的相信,没有来由,只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埋于此“的固执。他的理想,他的主义,他的牺牲,全是为了这固执——所以也许因为此,他注定要经历风云变幻,经历战争,经历背叛也经历生不如死,身体千疮百孔,精神几近崩溃也会固执地相信他那片满目疮痍的家园。生不逢时-却偏偏是恰到好处。他的伟大一定不会以”生不逢时“做借口,会失望,也会难过,但一定不绝望。然而,明楼的理想,明楼的家国天下在我看来总有一些水到渠成的意味。他的人生道路大抵平坦,就算多少不风顺,也有大姐撑在前面,遮风挡雨,总算保得他周全。也这是这样被爱着的明楼,才有再去爱人的能力-他始终成不了像王天风一样那么优秀狠绝的特工。心里太多牵绊-大姐,明台,还有阿诚。




那天两人差一点就把它摆在台面上,这在他的意料之中。大姐去世后,阿诚有一段时间非常痛苦,他和明台不一样,在明家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带着责任的位置,大姐在苏州被捕时,明楼虽然训诫了阿诚,但毕竟是演给大姐看的,并不该怪罪于他,可阿诚确实把那当成自己的过错,明楼不止一次发现阿诚对于家人的安危有着近乎病态的担忧和焦虑。明楼想过和他谈一谈,但那时候事情太多,总是忘记。“ 




这是看了这么多篇楼诚文之后最震动我的一段话。那么一个时代,那么一个世界对于阿诚并不温柔-童年有阴影,成长有磕绊,但是他还是成了明家最挺拔的小白杨,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阿诚,大概是这么多年来最喜欢的角色。那么善良那么好的阿诚,隐忍宽容,心存大义,亦懂得迎来送往,八面玲珑。我始终在这么多的楼诚文里寻找,最触动自己的,属于阿诚的美好。太太这一段文字,直直说到心里。人人都说明楼隐忍,却道明楼还有他来倾听。他很少抱怨,很少说厌倦,他于民族兴亡的抱负与信仰从不少于明楼。阿诚为明楼扼过腕叹过气,为明台冲过锋救过命,为大姐上过火流过泪骂过汪曼春,是恩人,也是亲人,确实作报国为信仰,从不计较也从不攀附。这般傲骨,是因了明楼,也是因为他自身,委曲求全也好,黯然神伤也罢,都是为了他所深情,是亲人,也是爱人。




阿诚一个人在的北平,一点都没有家的模样。




明楼一个人在的明公馆,想来也不会是温暖的模样。




第一遍看过伪装者之后,心情压抑,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楼诚最后一幕的对着镜头大步走来,眼里没有犹豫。失去大姐的明家,像是失去了冬日里的太阳,只剩刺骨的风里,彼此拥抱取暖是唯一的出路。一开始看到“故人长绝“,我是拒绝的。这最后一个拥抱也要被撕扯开,摊开在眼前的,血肉模糊,空气里全是窒息。终究是我浅薄,错解了他们。我没有想到的,是离开了大哥的阿诚,原来竟是这样一个太爷的样子,油盐不进,审视夺度,一如既往。而离开了阿诚的明楼,也还是穿着马海毛毛衣在家一本正经啰啰嗦嗦的样子(。。。)原来他们,远没有我想象的脆弱。




不知道“故人长绝“的结局是BE还是HE。又或者说,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种楼诚。怎样的才叫HE怎样的又才叫BE。我一直以为的楼诚,是会随战火消逝的芸芸众生,是有如明楼构想的死间计划那样,挺身而出,飞蛾扑火却也是来得痛快。他们值得这样的洒脱。也许是时代已经给了他们太多束缚,相比相濡以沫,我以为的楼诚最好的结局,是可以格外任性的做出一个选择的。就像北平无战事里的崔中石-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尊严被践踏理想被淹没。于是我任性地不想他们经历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我任性地想让他们在这一世只做英雄,成全自己的伟大。楼诚之间的陪伴,是伴着火药与枪炮,鲜血和尖叫-是迷恋也是习惯,是心照不宣亦是步伐坚定。害怕看到英雄迟暮,是因为知道年少时有多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害怕被辜负,被践踏,被侮辱,被漠视。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来说说乐倩文和一郎,还有小少爷。我并不十分喜欢剧里的小少爷-明台的人物设置并不完整,智商忽高忽低,情怀信念好像也并不那么坚定,好像总能化险为夷,却是实打实太过任性。比起他的两个哥哥,小少爷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太太笔下的小少爷,却好像一夜长大,还是会任性地传进一封家书来,却是会捡起最不擅长的拉丁文,还是会听到“天冷加衣“时悲痛欲绝地呜咽,却是压抑,曼丽也总算不错付。小少爷的锋芒终究是被磨平了,成为万千个抗日者中最普通的那一个。褪下彼时在百乐门招摇过市的过去,一身长衫,神情平淡,内心警觉,和两个哥哥一起站在了悬崖边。不是过去的小少爷凉薄,只是他终于成长,被强迫地-就像明楼说阿诚,”过去你总是问我为什么,现在不再问,说明你成长了。“




就像太太说的,乐倩文大约是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前几天看微博,说国产电视很少塑造正面积极的女性形象,所以伪装者,不能怪观众只关注了楼诚,而对于女主爱不起来。这几年也多少读过不少关于女权的材料,也才意识到我国女性权力从观念上就是缺失的。但是太太塑造了乐倩文- 她聪明狡黠,眼睛里有阳光,她比楼诚都要明亮,却从不比楼诚卑微。她爱人,也伤怀-却是差别于程锦云对于感情只会简单地用一句白娘子就可以囊括的深情。“我的那位先生再也不会回来了。“乐倩文是明媚的,她的不快乐是短暂的却是深入骨髓的。她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最好地衬托了汪曼春。我并不讨厌汪曼春,却恨她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忠奸不辨,她拿大姐当挡箭牌,拿明楼作借口,不过是为了她自以为伟大的爱情-亦是这般的”伟大“,成就了她的自私。汪曼春值得同情,却绝对不值得可怜。反之,乐倩文于林易,竟是和阿诚于明楼有些许的相像。都是托付不依附,守住了自己的尊严,追求了自己的理想。




写到一郎的这个时候,我刚匆匆从一节满是美国人的中国艺术史课上回来。用英文读出的字眼格外生硬,从“秦始皇帝“到”梁思成“,这些我们应该渗入骨血的东西,竟是要我在异国他乡听另一种语言才可以了然。于是每一节课都是热血翻滚,好像这么多年,已经忘了小时候第一次读到好诗词好文章时的钦佩,忘了如何再写出通畅自然的语句交流得毫无障碍。原来有些已经失去的能力,很难再找回来。”童教授教导他,你十八九岁,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做学问的人不因此对学识有偏见,知识是不会学完的,这是我校训前一句,学无止境;然而侵略是罪恶的,违背人道的,学而知理,你要辨是非,也不能对自己的国家偏颇,这是我校训后一句,气有浩然。不要说念半年,就算念一天,你也是我校的学生,要把我校的校训放在心上。这是我在这个国家的第七个年头,我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说明白这个中情绪起伏变化。十几岁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也是想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的雄心壮志,七年过来,更多的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种程度上的同化,和已经融入血液的某些观念。去糟粕留精华,太太的一郎像是一计钟,敲醒了初衷,时刻提醒着我要记住的,要摒弃的。




断断续续写了很多字,好久不说这么多话。太太也请不要见怪。过去的2015年于我是很艰难的一年。父亲离世,我才意识到自己在背负什么。也是因为亲人的离开,我才蓦然察觉也许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惧怕死亡-死亡从来不是终点。我想我在乎的,是死得其所。然后2015年的下半年,我看到了楼诚,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我最向往的,信任、坚定却又遗世独立,英雄惜英雄,真心换真心。也许是因为,不相信吧。看到凯凯鲁豫有约时说到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便知自己没有爱错人。我们特别地努力,特别地用力,想证实自己的价值,是想不依附,不盲从,清醒独立,坦荡坚毅。于是,便是羡慕阿诚,有明楼做光,可以全心全意掏心掏肺,可以不错付不后悔。那是我最羡慕的感情,也是我一直以为的,用情到至深时才有的决然。




语无伦次,用词生疏,太久不写字,却是有太多话想说出来- 总而是“故人长绝“写出了我笃信的楼诚最应该有的模样,更可贵的是太太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完整的伪装者的故事-有饱满鲜活的女主角,扳回正轨的小少爷,一郎承志更是弥补了原剧中略显单薄的世间百态。匆匆之中,胡言乱语,略表喜爱之情。感谢太太,感谢伪装者,感谢那么好的靳东王凯,感谢2015年遇见的这么好的故事。





评论(18)

热度(23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